1月4日,“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交流会”暨“志愿服务法治行”在珠海北师港浸大举行。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大湾区各城市以及国内一批优秀公益项目的代表参加会议,展示社会力量志愿参与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此次交流会针对“构建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社会融合与社会创新”等主题展开分享,共谋大湾区无障碍城市建设协同发展路径。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天行健慈善基金会、南方都市报社、北师港浸大联合主办,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珠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支持指导,是“珠海无障碍城市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凝聚力量 共建无障碍 吕世明做主旨演讲 “希望珠海成为大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排头兵’‘急先锋’。”吕世明以“珠海畅享无障碍 湾区成就新范式”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珠海近年来在无障碍领域动作频频,希望珠海把握残特奥会契机,打造示范案例、加强宣传推广,以规范、标准、美观、实用的无障碍项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事业发展新范式。 林恬在做主旨演讲
围绕法律视角下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权益保障,北师港浸大师港校长助理、副教务长、战略发展总监林恬在发表了主旨演讲。林恬在介绍了香港的经验,并表示“目前内地也已经出台了相关法规,如何以法规的落地,用心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所有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无障碍城市建设主题演讲
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社会康复科主任、广州市粤康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邓文华介绍了医院的康复工作,她表示,“我们也通过组织伤残者参与无障碍督导,对广州一批公共场所提出建议,在改善场所无障碍环境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部长王刚介绍了东莞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践。王刚表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特殊群体主体作用,使各项建设能够真正为其提供便利,“比如一些新建的场所,无障碍厕所配备了电动门,看起来很先进,但肢残人士坐在轮椅上,却够不到开关门的按钮,这就是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喜憨儿洗车中心创始人曹军讲述了为特殊群体开展洗车培训、帮助其就业的经历。作为心智障碍孩子的家长,曹军表示,特殊群体参与社会生活,不能仅仅依靠他人怜悯,对心智障碍孩子而言,家长需要做好教育,使其拥有基本的规则意识,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香港复康会行政总裁梁佩如介绍了机构在推动香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梁佩如介绍,机构长期为特殊群体提供康复医疗、文体活动等服务,机构旗下的服务场所也通过贯彻通用设计理念,为特殊群体接受服务提供便利。“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通用设计概念主流化,让不同人士都能平等使用各种设施、资源,共同参与社会。”
澳门明爱总干事潘志明介绍了机构推进澳门无障碍交通服务发展的经验。潘志明介绍,机构持续为特殊群体提供“复康巴士”等服务,帮助其出行就医。
珠海市妇女儿童福利会会长陈伟光介绍了帮扶特殊群体的经历与感悟。陈伟光长期为珠海一批困难家庭提供帮扶,近年来通过参与组织港珠澳残疾人畅游港珠澳大桥等活动,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公益事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希望接下来能发动更多人参与相关工作,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向阳而生、向善而行,用温暖之光书写人间真爱。”
社会融合与社会创新
北师港浸大社会工作硕士课程主任、应用心理学教授黄匡忠结合“社会融合”的学术概念,对如何进一步构建无障碍环境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要实现物理环境无障碍,也需要社会各界抛弃对特殊群体的歧视。
“原来能直接迈过的楼梯,在我遭遇意外、下身瘫痪后,仿佛成为了一座大山。”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康复国际休闲、娱乐与体育活动委员会主席唐占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如今我可以独自出行,还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可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保障了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还让我们有机会融入社会、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
珠海传媒集团资深摄影记者、“快门无声”公益项目创始人朱习讲述了为听障少年开展摄影培训的故事。朱习介绍,项目11年来累计为200多人进行系统的摄影培养,让更多人看见听障孩子的才华与智慧,接下来将探索进一步丰富项目内容。
自由交流 畅谈无碍